滁州市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字化信息化转型,全面实行公共资源交易“一网通办”和全流程电子化,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以数字赋能,助推滁州市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。
优化平台功能,凸显服务效能。持续深化“互联网+公共资源交易”改革,实现招标、投标、开标、评标、定标等“指尖快办、一网通办”,招投标全程电子化率达100%。创新电子暗标横向评审系统,改变传统的以投标人为单元模式,实现自动隐藏投标人标记信息,以评分点为单元,随机排序后弹出所有投标人的相关投标内容,实现评标专家“盲评”,约束评标专家自由裁量权,有效提升评标质量。全市项目交易信息在交易中心网站上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和“链式”展示,让交易进展一目了然。
强化互联互通,共享信息资源。应用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主体库,市县CA数字证书全省互认,企业通过互联网在任意地点一次登记,办理一份CA数字证书即可在全省自主参与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,有效避免市场主体重复提交登记材料,真正实现让数据“多跑路”、企业“零跑腿”。在常态化开展省内远程异地评标的基础上,进一步对接河南新郑、浙江温州等地市签署远程合作框架协议,有效解决部分地区冷门专业专家资源偏少和“评标常委”等问题,2022年全市共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2947个。
实施“云上交易”,提升交易质量。在“皖事通”平台开通公共资源交易专栏,搭建“网上答辩室”,由公共资源交易“网上办”进一步升级为“掌上办”。投标企业通过登录不见面开标大厅参加“云开标”,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及往返交通费用。启用项目“云答辩”。评标专家及答辩人在 “云会议室”实现“云端见”,全程录屏保存,可追可溯。上线“云面签”签名系统,推动我市交易系统与“标证通”互联互通,为投标企业“免介质”登录交易系统、参与招投标提供便利。推行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数据信息上“云存证”服务,让系统操作和信息数据变动有迹可循、可溯可查。
推行电子保函,降低交易成本。搭建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平台,打通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与金融机构平台的数据通道,持续对接各类金融机构入驻,丰富企业选择。加快保函办理速度,实现电子保函“秒办”。全面推进以电子保函缴纳投标保证金、履约保证金、工程质量保证金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。鼓励招标人对政府投资项目免收中小企业保证金,常态化开展沉淀保证金清退。通过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,每年可为市场主体节约标书制作印刷费、交通费、食宿费等直接交易成本约5亿元。2022年,出具电子保函近66300笔,释放保证金约133亿元,显着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。